今年以来,面对市场经济下行压力与企业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新型能源咸阳公司以“四种经营理念”为指引,刀刃向内深挖潜、精细管控增效益,走出了一条创新突围的新路子。
让“余冷余热”变“绿色动能”
在厂区综合楼冷热联供改造前,咸阳公司面临传统空调能效低、运维成本高的难题。一次技术调研中,工作人员发现厂内生产环节产生的余冷、余热尚未被充分利用——这一“被忽视的资源”成为破局关键。
咸阳公司以“全链条能源管理”思维重构供能逻辑,先仔细摸排厂里哪些设备会产生余冷余热,再将这些“废弃”资源收集起来。同时,引入新能源设备,用少量电能作为驱动,实现能源传输,把收集到的余冷余热高效转移到办公区域,实现冷热联供,构建起绿色智能的能源供能体系,有效提升办公区域舒适度。
小投入如何撬动“大效益”?
看似“精打细算”的技术改造,实则打开了能源成本的“节流阀”。咸阳公司供冷节能改造项目与传统供冷项目相比,没有将热源直接排到室外,通过与空气余热共同利用回收至厂区制水系统中,提升水罐温度,RO系统效能直接提高5%-6%,除了降低水耗电耗外,还提升了设备使用寿命。据测算,该系统投运后,年运行成本可节省近百万元。该系统维养流程简单,维护成本与人力投入大幅减少,实现“降本”与“提效”双丰收。
这条转型之路不仅为咸阳公司带来真金白银,更以“低投入高回报”的模式,为能源密集型企业提供了低碳转型的“轻量级”解决方案。
创新驱动“零碳办公”的实践范例
咸阳公司在项目中形成的差异化创新路径,展现出“技术驱动低碳”的鲜明特色。核心技术赋能项目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创新提出“余热/余冷捕获-热泵提升-智能分配”的技术链条,形成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0项,在审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技术成为项目改造的硬核支撑。建立“试点-推广”转型模式,采用“模块化改造+分阶段验证”实施策略,通过前期“零碳办公区”项目及办公楼供热改造再到此次供冷改造的延伸试点,既降低了试错成本,又以实际节能成效增强改革信心。
咸阳公司用实践证明,“绿色转型”不是“成本负担”,而是“效益引擎”。(贺虎 李昱泽 王旭)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