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撷英
首页 » 员工园地 » 艺苑撷英
姚正 散文——《情牵清明》
发布时间:2025-04-07     作者:姚正       来源:选煤公司      分享到:

清明,是仲春与暮春之交的深情回眸,是时光长河中一场跨越生死的对话,当湿润的泥土气息裹挟着草木的芬芳漫过墓园的石阶,那些沉默的墓碑便成了岁月书写的注脚,镌刻着家族血脉的绵延与生命哲思的沉淀……

清明(1).png

晨光中,祖辈的墓碑前总有人们躬身细语的剪影,老者颤巍的双手抚过碑文,将一束鲜花轻轻安放,这虔诚的姿态恰似《论语》中"祭之以礼"的现代注脚——它不仅是孝道的外化,更是生命伦理教育的生动课堂,孩童举着雏菊走向墓碑的稚嫩身影,则让传承有了具象的温度:当父母讲述先人奋斗故事时,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符号,而是化作春日里跃动的光斑,照亮下一代的精神原野。

这场仪式的深层意蕴,在于构建生死观的立体坐标系,正如《孝经》所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清明通过"培土修坟"的具象劳作,诠释着"众生必死,死必归土"的自然法则,而焚烧纸钱的青烟、供奉时鲜的虔诚,则搭建起阴阳对话的桥梁,让"事死如生"的伦理传统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值得深思的是,这种传承从未止步于故纸堆,当网络祭扫平台年访问量突破3亿人次,当生态葬与鲜花祭祀成为新风尚,清明节正以数字时代的文化韧性,重塑着"慎终追远"的现代内涵,年轻人在社交媒体分享祖辈故事,将单向祭祀转化为多维文化传承,恰似用键盘敲击出跨越时空的生命和弦。

墓园渐渐归于宁静,但生命的对话仍在继续,那些化作星辰的先人,正通过血脉的律动与精神的赓续,在后辈心中种下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清明,终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命哲学——它让我们在追思中理解生命的有限,在传承中触摸永恒的力量。(姚正)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