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看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与趋势
发布时间:2021-03-18     作者:
      来源:      分享到:
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作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21年的工作重点,生态环境保护是其中的重点之一。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议题,主要有以下特点。例如,在以往的工作总结中,出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多处:

与2015年相比,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下降34%;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0%,上升10.3个百分点。全国地表水优良(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4.6%,劣Ⅴ类下降7.8个百分点。部分区域土壤污染加重的趋势得到遏制,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成效。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等。


2021年,将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让我们生活的家园拥有更多碧水蓝天。

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远景目标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涉及能源结构的调整,如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比例的提高,因而报告提出需大力发展新能源;另一方面关乎存量部分传统能效提高,因此节能板块也是非常重要的布局领域,需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优先推动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比例、高质量发展,努力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重”成为编制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十四五”规划过程中最为首要的考虑因素。对仍为中国主体能源的煤炭将在碳中和约束下继续做好国家能源兜底保障工作,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清洁高效利用体系建设,进而完成向绿色、低碳、智能的产业转型升级。对于环保产业而言,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也为产业发展带来了有关商业模式的新思考,需要从纯粹依赖以投资含投资建设为主要模式的末端污染治理方式,转向以运维服务、高质量绩效达标为考核指标的方式。政策上,要求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在利用市场化工具促进减排方面,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是2021年的工作重点之一,目前全国碳市场建设已经到了最关键阶段,生态环境部近日消息显示,要确保今年6月底前启动上线交易。其他政策上,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将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一是污染治理的系统思想。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首次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列专章作出战略部署,突出了国家安全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推动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应当与气候变化有关;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找出问题根源,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要加强协同联动,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推动上中下游地区的互动协作,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要注重整体推进,在重点突破的同时,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性和整体性,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二是协同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减污降碳的协同,理应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指针;三是关于方向不变、力度不减与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问题如果说前面强调了生态环境的态度,后面更强调了“用正确的办法做正确的事情”,而且有效性也应该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导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