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撷英
首页 » 员工园地 » 艺苑撷英
关于端午的记忆,都在这一抹粽香里
发布时间:2022-06-03     作者:贺霞       来源:选煤公司      分享到:

端午临仲夏,时清日复长。仲夏将至,又逢一年端午节,在记忆深处,端午大概是这样一种景象:在一个晨露未晞的早晨,于睡意朦胧间,被外婆叫醒,在我手腕和脚腕上缠绕一圈五彩绳,这时我便知道,端午节到了。

关于端午的记忆,都在这一抹粽香里-1.png

端午节对于农村来说,是一个非常热闹的传统节日,一整天都会许多有趣的事情要做。一大早我就和外公去田地里割艾草,端午时节的艾草已经齐腰高,割上几镰刀,便是一小捆,接着我们去采粽叶,割马莲草,采集露水。据母亲说,端午这天在太阳升起之前,采集露水洗眼睛,就可以不得眼病,耳聪目明。但是,到底有无科学根据,我现在也还不知道呢。

伴着晨曦的阳光,我和外公背着艾草回到家中,外公便忙着把艾条插于房门两侧,挂满门楣缝隙,再把多余的艾条摊晒在院中。经过这样的装饰,房门翠绿,室内室外艾香飘逸。此外,还要将雄黄酒涂抹于耳边,说是可以防止蚊虫叮咬,那个时候,我时常担忧自己涂抹了雄黄酒,会不会变成一条蛇,可能是电视剧看多了吧。

关于端午的记忆,都在这一抹粽香里-2.png

中午时分,外婆已将粽子煮好,满屋飘散着新棕叶的浓香,大家解开系在粽子上的马莲草,剥去粽叶,吃着又软又香的粽子,其乐融融。其实每个外婆,都是名副其实的美食制作家,她们筛选的粽叶新鲜完整,糯米颗颗饱满,大枣又软又甜。两三张翠绿色粽叶交叠在灵巧的手中,将浸泡过一夜的糯米和大枣包裹其中,一个个象征着爱与关怀的粽子便应运而生。

现在我们经常讲到仪式感,其实,最原始的生活仪式感在长辈身上是最纯粹的体现,因此,便有了系五彩绳、挂荷包、割艾草、包粽子、抹雄黄酒这关于传统礼制的传承。

后来上学了,对端午的记忆便是汪曾祺老师的名篇《端午的鸭蛋》,了解到水乡的端午节,是要贴五毒、放黄烟子、午饭要吃十二红等,印象最深刻的是文中关于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中关于“腌蛋”的一条,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每次想到这段,我都口水不止,只是遗憾的是,这二十多年来,我也没有吃过高邮的鸭蛋。

再后来,关于端午的记忆,便是屈原了。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赛、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浓情端午,不负时光。如今,端午节已被纳入国家法定节日体系,经过2000多年的岁月洗礼,依然有着其浓厚的节日氛围,童年的记忆随着岁月的更迭和时光的轮回,渐渐地让我对端午节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无论走到天涯海角,这飘着粽香的有味道的记忆,都会刻骨铭心。(贺霞)


返回上一页